多校研究生人数超越本科!本研倒挂,学历贬值的时代来了!
资讯分类:就业资讯 来源:对培公众号 时间:2024-10-21 14:48:59 阅读量:11

 

今年开学季,多所高校公布研究生新生人数已超过本科生人数,本研倒挂顿时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当卷学历的速度赶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该如何理性看待呢?

 

 

本研倒挂

 

兰州大学日前发文宣布,2024年在校的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

 

今年9月初,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新生首超本科生新生的消息同样引发关注,根据浙江工业大学发布的2024级新生大数据,该校录取本科生5342人,研究生5382人,研本比首次超过1:1。

 

中山大学今年迎来了8155名本科新生、11787名研究生新生;华南理工大学迎来了7046名本科新生和8084名研究生新生。

 

去年2023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的话题也一度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高校预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29.6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多出本科生3万人。

 

上海多所重点高校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同济大学2023年本科毕业生约4400人,硕博毕业生人数约6500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年毕业生约3200人,硕博毕业生占了约17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倒挂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

 

实际上,早在2012年,媒体便报道了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由于前几年研究生扩招,导致硕士毕业生数量超过了本科生。

 

不过,本研倒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顶尖高校,这是由于双一流高校拥有更多的硕士点、博士点,招收的研究生、博士生自然更多。

 

 

网红教育博主张雪峰表示支持兰州大学,认为985工程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招生数量比本科生招生数量大是非常普遍的。

 

学历贬值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高等教育被形象地比作一个金字塔结构。若将本科教育视为其坚实稳固的基石,那么硕士和博士便处于这座金字塔的塔尖,可谓是物以稀为贵

 

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扩招的步伐从未停止,但大部分人还停留在研究生是一种精英教育的认知当中。

 

当研究生变得不再稀缺,如今的教育鄙视链已经进化成:硕士太多了,得看你是哪个学校的硕士;名校硕士太多了,得看你是哪个学校的本科;最后还得看你是学硕还是专硕……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入名校研究生,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逐渐浮现——那就是对第一学历的歧视。

 

仅仅拥有名校研究生的学历还不能解决就业难题,如果本科院校不够优秀,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面临第一学历歧视。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硕博学历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甚至低于本科生的45.4%。

 

还出现了高学历、低就业率的学历倒挂现象,这发生在双非高校中的概率较为突出,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33.2%,比普通本科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低10.7%。

 

多少人努力考研上岸,却成了一场无用功,怎么会沦落到硕士就业,输给本科?

 

学历贬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普及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本科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上大学并不是一件难事,能够吃到学历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国内的就业市场没有足够岗位与硕博生的需求相匹配,传统的三大高学历人才的就业蓄水池:金融、互联网、教育,都面临着行业整顿期或者低迷期。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考研并不是为了自我提升,而是为了延迟就业

 

考研学生中,74%是为了有更强的竞争力,63%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

 

考研无望的学生,甚至还有的会用故意挂科的方式,来达到延迟就业的目的。

 

 

学生和家长们是时候转变认知了,学历提高未必能带来就业优势,反而会加剧教育本身的内卷化。

 

考研上岸并不意味着苦尽甘来,毕竟谁也无法预计三年后的就业环境。

 

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此次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然而,本次新增的硕博点大量都集中于非传统意义上的强校,不少“学院”就名列其中,有人担忧未来将会出现“水硕”遍地跑的状况。

 

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加深,城镇地区教育的边际回报率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一发现表明,虽然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但教育对于个人收入增长的贡献正在逐渐减弱。

 

在研究生还没有遍地跑的年代,对于以前的研究生来说,读研是物有所值的。

 

可是现在的研究生遍地跑,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必须要做好教育回报率越来越低的心理准备。

 

理性看待

 

这个流行鸡娃的时代焦虑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上不完的补习班,似乎只剩下卷学历这一条出路,为了得到那些看起来体面的工作。

 

问题是近年来的职场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曾经被认为是体面的白领工作,如今已面临激烈竞争,被我们低估的蓝领工作虽然不太体面,但中高级技工和工程师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未来,大众眼中稍微体面点的工作,其学历要求往往会提升至一本本科或研究生水平。

 

然而,工作的体面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收入高低,因为蓝领工作中的高收入者并不少。

 

 

《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指出,蓝领与白领的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23年蓝领群体的平均月薪为6043元,而白领为8388元。

 

像制造业技工的薪酬就提升得很快,就业压力也相对更小,收入也能高过一些白领,而且一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们平常也能感觉到,不论是请人装修、维修还是雇佣保姆、月嫂,价格都提升了不少。

 

上海人社局发布的2023年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显示,2023年上海企业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16.88万元,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工资甚至超过了同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一些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年薪能高达40-50万元,已经超过了中高级管理岗位。

 

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高级技工却非常短缺,相关调查显示,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是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

 

全国高级技术工人缺口达1000万人,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达60万人,有的企业几十万年薪也招不到技术在线的技工。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需求更个性化,很多实操性非常强的蓝领职位还在源源不断孕育,人社部经常发布的新职位里就有不少蓝领岗位。

 

 

前段时间最新发布的一批新职位,就有“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用氢能冶金代替碳冶金,属于碳减排大潮下诞生的新工种。还有“生物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贴合当下趋势的新职位。

 

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技术人才也会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人们能够更加开放地探索多元化的职业道路,不再将高考、上大学、追求高学历、成为社会精英视为成功的唯一路径。

 

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和客观条件,制定理性的职业规划,切勿眼高手低,避免落入学历焦虑的陷阱。

 

 

无论是进入“象牙塔”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通过工作实践不断积累经验,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的职业选择可能从初高中阶段就开始了。

 

如果想追求体面点工作,那么本硕博连读会是一条必经之路;而如果不追求体面的工作,就要尽早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也能避免在后续的时间和金钱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每个时代都蕴含着挑战与机遇,成功的路径也在不断演变。

 

学历固然重要,但绝非通往成功的唯一钥匙。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潜力,通过努力总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